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泌尿科陳海戈教授團隊在泌尿科著名期刊《美國泌尿外科雜志》(Journal of Urology,IF=7.45)以封面論文形式發(fā)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尿液標本中,,尿液腫瘤DNA(utDNA)展現(xiàn)了與腫瘤DNA(tDNA)多維度的一致性,同時提出了基于TP53,、KDM6A,、FGFR3、PIK3CA和ARID1A等五個基因研發(fā)的精準檢測試劑盒,,有望作為膀胱癌患者早期危險度分級,、動態(tài)腫瘤監(jiān)控,、微小殘留病灶檢測及個體化精準治療的有效手段。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位居男性第四位,,其中尿路上皮癌是膀胱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高復發(fā)率及高進展率,。目前診斷及監(jiān)測膀胱癌的金標準是膀胱鏡檢查,,但因具有侵入性且檢查價格昂貴,制約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和推廣,。而尿液腫瘤標記物,、脫落細胞學等無創(chuàng)檢查均缺乏靈敏度及特異度且不能揭示腫瘤基因表型,對于膀胱癌的臨床篩查和精準診斷帶來一定困難,。
近年來,,基于體液細胞游離DNA(cfDNA)的二代測序技術(NGS)正逐步推廣于臨床實踐中,其中多項研究證明了尿液腫瘤DNA(utDNA)與循環(huán)腫瘤DNA(ctDNA)檢測在膀胱上皮癌患者中具有發(fā)展?jié)摿?,但是目前在臨床實踐中仍缺乏對于其診斷效果的研究,。因此對于其進行完整的驗證,尤其是其與腫瘤細胞中體循環(huán)突變的一致性及影響其分析質量的因素是研究團隊力爭解決的科研問題,。
為此,,研究團隊前瞻性地收集了59例病理確診膀胱上皮癌患者的組織及其對應的尿液及血液標本,同時使用180基因的檢測盒對這些組織,、血液,、尿液樣本進行分子檢測。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5個反應體細胞突變情況的指標(TMB,、VAF、MSAF,、CCF及突變總數(shù)),,utDNA相比ctDNA具有與tDNA高度一致性。而以tDNA的檢測結果作為金標準,,utDNA檢測的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診斷準確率為99.3%,、86.7%、67.2%,、99.8%及99.1%,,均高于ctDNA,體現(xiàn)出其對膀胱上皮癌的診斷具有高靈敏度和精確度,,具有臨床應用的價值和潛力,。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utDNA檢測在臨床實踐中的作用進行探索,,通過對所有突變>10%的基因進行排列組合,挑選出了TP53,、KDM6A、FGFR3,、PIK3CA和ARID1A五個基因,,研發(fā)了檢測試劑盒。經測試,,該試劑盒可診斷及監(jiān)測92%的惡性病變,,同時因為其無創(chuàng)、便捷的特點,,可作為膀胱癌的早期檢測篩查工具,,未來將通過進一步實驗證實其診斷效果,并進入臨床成果轉化,,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泌尿科張瑞赟醫(yī)師和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臧婧羽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陳海戈教授與莊光磊教授為共同論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