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
最好的美育是美己及人,。春日周末,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院史館學生志愿講解隊一行走進上海博物館,,欣賞藝術之美,,感受醫(yī)藝交融。隊員們用實際行動探尋醫(yī)學與藝術的同源性,,以美學的方式感悟生命,,與生命對話,。
——————————
4月2日上午,春光瀲滟,,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院史館學生志愿者講解隊已早早在上海博物館門口集合,,排隊等待參觀“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大展系列展覽之“從波提切利到梵高: 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希借此提升隊員美學素養(yǎng),,探尋展覽講解之道,,促進隊員之間的交流團結。

△“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大展——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 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
從一家私藏到公共視域,,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收藏歷史承載著文化的自覺與野心,,也體現(xiàn)著審美價值的時代變遷?!皬牟ㄌ崆欣借蟾? 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特選50位歐洲大師的52件油畫杰作,,完整呈現(xiàn)了從15世紀文藝復興至19世紀后印象派的發(fā)展脈絡,可謂是一部濃縮的歐洲繪畫史,。
展覽一共分為8個部分,,分別是:“波提切利和15世紀意大利繪畫”“拉斐爾和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戈賽特和北方文藝復興”“卡拉瓦喬和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巴洛克繪畫”“倫勃朗和17世紀歐洲北方繪畫”“卡納萊托和18世紀歐洲繪畫”“梵高和印象派繪畫”,以及“透納和英國繪畫”,。本次參觀特邀上海博物館陳偲匯老師講解,,陳老師精選展覽中最具代表性和故事性的畫作,深入淺出,,行云流水般串聯(lián)起各個藝術流派,,娓娓道來一幅幅畫作中折射出的四百年間社會文化變革。其中,,還特別提到了美學與解剖學的融合發(fā)展,,引起同學們的強烈共鳴,。

△隊員們專注看畫展

△隊員們與講解老師合影留念
【觀后感】
克勞德《圣烏蘇拉登船的海港》是我整個展覽中最喜歡的一幅作品,。盡管是宗教主義題材,宏大的自然場景以及克勞德風景畫的筆力讓人物故事成為港口光,、霧,、波浪的陪襯,整個畫面的溫柔多情多于莊嚴崇高,。在講解老師細致地品鑒中,,這幅自然和諧、渾若天成的畫面中極致精巧的細節(jié)一個一個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畫面中,,遠處的天還是青藍色,金黃色的光透過層層薄霧投射在整個港口,,影響著風帆,,影響著波浪,;帆船深深的倒影倒映在海面上;微風雖然不可見,,卻影響著船只的風帆,,波浪和貞女們的衣服;畫面左側的建筑是畫家基于想象創(chuàng)作的古羅馬時期建筑……我的震撼隨著老師的講解逐步加深,。在老師的講解中我知道,,這幅作品也曾讓英國畫家透納潸然淚下。非常感謝這次活動別出心裁的安排,,讓我能與世界名作咫尺可及,,也對講解的意義和技巧有了更深的理解。

△克勞德《圣烏蘇拉登船的海港》1641年
——院史館學生志愿講解員 鐘肖雨
4月2日,,在院史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自己本沒什么藝術儲備,,好在老師們?yōu)槲覀冄埩艘晃恢v解老師,,參觀時帶著我們從畫作中探索了從15世紀至19世紀的400年歐洲美術變遷史。我們看的第一幅畫就是波提切利的《圣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跡》,,該畫約創(chuàng)作于1500年,,描繪了圣人澤諾比烏斯創(chuàng)造了三個奇跡的故事?!安ㄌ崆欣赜弥惺兰o的做法,,在同一空間中讓事件依次或并列呈現(xiàn)。在這幅作品中,,盡管背景建筑是以透視法繪制的,,然而前景人物并沒有向身后的空間退去,相反他們像剪影一樣凸顯在透視背景前面,,宛如在淺淺的舞臺上表演,。”講解員老師細致地講解,,讓我們了解了每一幅畫作及藝術家背后的歷史或小故事,,生動形象,不僅加深了我們對不同藝術家及畫作流派的理解,,也讓我們充分體會了美術題材,、表現(xiàn)形式和技法在不同流派之間的演變過程。講解老師yyds,!
——院史館學生志愿講解員 顏培婧
其實早早就對上博今年“對話世界”系列的特展充滿好奇,,卻苦于自己一次次“抽不出時間”的借口始終未能親臨看展,這次終于如愿,,在這個天朗氣清的周日早晨,,與院史館的老師和小伙伴們一起對話那些從地球另一端遠洋而來的名畫作品,。講解員老師的解說讓一個個名畫背后的故事被徐徐展開,我印象最深的是倫勃朗《63歲自畫像》,。這也是他百余幅自畫像中的最后一幅,,畫面中的倫勃朗身著紅色外衣,隱在一片棕紅的背景中,,側身而立,,雙手交握,望向畫外的世界,,神態(tài)溫和安詳,。我不禁想起高中初識倫勃朗時的那幅畫作——《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雖未被陳列在此次展覽中,,卻猶記美術老師的介紹,,這幅畫展示了當時荷蘭的醫(yī)學成就,并記錄下解剖學這一重要的科學變革,。醫(yī)學與藝術的交織竟可追溯至數(shù)百甚至數(shù)千年前,,更神奇的是,身為醫(yī)學生的我們此時正站在曾無意記錄下醫(yī)學歷史的偉大藝術家(畫像)面前,,仿佛進行著穿越時空的對話,。臨近展覽尾聲,我在莫奈的大幅鳶尾花畫作面前駐足,,看花,、看畫、看同畫合影的看畫人,,一步一景一陶然,,希望以后能更多地跟院史館的小伙伴們一起,去感悟藝術偉大,,去思考醫(yī)學博深,。
 |
 |
△倫勃朗·凡·萊茵《63歲自畫像》1669年 |
△倫勃朗·凡·萊茵《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1632年 (海牙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藏) |
——院史館學生志愿講解員 姜 爍
組稿|范佳綺
校對|鐘肖雨
排版|顏培婧
指導|劉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