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整復外科林曉曦教授團隊在《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了關于動靜脈畸形靶向藥物治療這一前沿技術的通訊評論文章,。本文作者為八年制博士生陳昱希,、副主任醫(yī)師華晨,通訊作者為林曉曦教授,。

文章綜合全球各地的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靶向藥物臨床研究公開信息,結合本團隊目前正在牽頭開展的國內唯一的動靜脈畸形靶向新藥臨床研究經驗,,提出NEJM近期發(fā)表的一項同類研究以及其他2項同類研究設計中的終點評估改進方案,,即應用DSA血管造影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作為研究終點評估,。AVM作為高流量血管畸形,使用DSA血管造影可以更加準確地評估靶向藥物療效,,確認藥物僅僅作用于畸形血管本身抑或是所有累及軟組織,。目前,全球正式注冊的顱外AVM靶向藥物臨床研究共有4項,,其中3項在歐美開展,,1項在中國由林曉曦教授團隊牽頭開展的靶向藥物治療顱外AVM的臨床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納入研究并作為主要終點之一,可以更加全面地描述藥物臨床效應,。林曉曦教授團隊觀點受到國際同行Guillaume Canaud教授的發(fā)文贊同,。
AVM是血管/淋巴管畸形中最為疑難危重的一類,現(xiàn)普遍采用外科手術或更優(yōu)選擇性的血管內介入治療,。然而,,AVM的治療仍充滿挑戰(zhàn),患者需要承受多次介入治療的艱辛和潛在的并發(fā)癥風險,,且介入和手術治療技術因其高風險和高難度而難以推廣,,亟需使用具有更佳普適性、更優(yōu)選擇性的方式治療,。
近年來,,對AVM的遺傳學研究使得靶向藥物治療AVM成為可能。林曉曦教授團隊在多年的臨床前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并牽頭中國目前第一個原創(chuàng)性的AVM靶向新藥的多中心,、開放、單臂II期研究:評價新型MEK抑制劑FCN-159在危重顱外動靜脈畸形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ChiCTR2400082235),。這是國內唯一一項通過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批準的針對顱外動靜脈畸形的靶向藥物臨床研究,。該研究的部分入組患者在治療16周后病灶體積縮小率大于50%,這是令人振奮的臨床效果,。在獲得CDE支持的基礎上,,后續(xù)林曉曦教授團隊關于顱外動靜脈畸形的靶向藥物臨床研究即將進一步開展患者招募和關鍵性研究。

自2016年起,,林曉曦教授便率領團隊在脈管畸形領域開展遺傳學與靶向治療探索,。團隊基于動靜脈畸形、復雜靜脈/淋巴管畸形,、PIK3CA基因相關過度生長疾病譜系(PROS)等多個疑難危重的疾病分類,,分別開展了不同類別靶向藥物治療的探索。CDE目前許可的所有脈管畸形靶向新藥,,林曉曦教授均為主要研究者,。基于團隊在疑難脈管畸形靶向治療領域作出的創(chuàng)新工作,包含遺傳學與靶向治療在內的多項該團隊創(chuàng)新成果,,已被全球13個國際指南/共識引用,,并吸引了來自多個發(fā)達國家的病例轉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