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1日中午,,“燕子姐姐”學業(yè)指導工作室主辦,、交醫(yī)-優(yōu)才工作站協(xié)辦的第二十一期“午間Seminar”活動在圖書館一樓班導師工作中心順利舉行。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系教授,,病原生物學教學團隊首席教師何平圍繞“學習與工作,,理想與現(xiàn)實”與17、18級的近三十名醫(yī)學生進行了積極探討,。優(yōu)才工作站余軼凡主持了本次活動,。

在大學的學習中,何平首先認為最重要的是對于學習方法的思考,,對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對社會積極的接觸和融入,。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下,大部分的學生仍習慣于通過“刷題”來尋找自己在知識掌握上的不足,,然而到了大學這種方法并不適合,。大學的學習(包括微生物學的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記憶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點有進一步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從而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是一個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過程。
緊接著研討會中有同學提到了在做大創(chuàng)的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如何建立知識體系,,對細節(jié)問題的處理等,。對此,何老師也給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學能力,,尤其是查找有效資料的技能;第二,,在課題的選擇上不應好高騖遠,,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第三,,投入熱情與精力,。科創(chuàng)的過程確實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這使得對該課題的興趣和熱愛顯得尤為重要,。
最后,同學們提出如何在繁忙的醫(yī)學學習中,,即能學好專業(yè)知識又能在科研上獲得一定成果的問題時,何平強調(diào)了要學會“取舍”,。每個人在選擇是否開展科研時,,都應事先對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衡量和評估,有一個合理的自我定位,。無論是在設置短期的學習目標,,還是決定科研與否的決策上,都應該以對自我未來的規(guī)劃作為基本綱領,。不需要過于逼迫自己,,或者盲從眾人所謂的“理想職業(yè)”,從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健康,,最終反而得不償失,。進行取舍意味著理性的自我審視之后的放棄與爭取,尋求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中的平衡點,,才能更好地在有限人生中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和意義,。


本期活動贈書《Medical Microbiology, International Edition》被18級醫(yī)學檢驗的同學幸運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