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的消化道,,皮膚等粘膜器官作為機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在宿主的抗感染天然免疫反應中發(fā)揮至關重要作用,。當機體遭遇外來病源微生物入侵時,機體的粘膜天然免疫系統(tǒng)是如何快速響應并放大效應的,,一直以來還不是很清楚,。
10月12號,《Nature Immunology》雜志在線發(fā)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yī)學院健康所錢友存研究組關于白介素17家族新成員白介素17C(IL-17C)及其受體白介素17受體E(IL-17RE)在抗腸道病菌感染過程中的作用研究(IL-17RE is the functional receptor for IL-17C and mediates mucosal immunity to infection with intestinal pathogens),。白介素-17家族含有6個細胞因子IL-17A – IL-17F,,而白介素-17受體家族含有5個成員IL-17RA – IL-17RE。IL-17RE的配體及其功能仍然未知,。該研究首次發(fā)現了“孤兒”受體IL-17RE的配體IL-17C,。在腸道病菌感染的情況下,腸道上皮細胞會特異性的分泌IL-17C,,而IL-17C會以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腸道上皮細胞上的IL-17RE/IL-17RA受體復合體,,進而向下游傳導信號,激活炎癥因子和抗菌肽,,從而抵抗病菌的入侵,。IL-17RE基因敲除小鼠在腸道病菌侵染的情況下喪失正常小鼠的抵抗能力進而發(fā)生死亡,。更有趣的是,IL-17C還和IL-22(另一個重要的抗感染細胞因子)一起作用于腸道上皮細胞,,協同誘導抗菌肽的產生,,進一步擴大了抵抗病菌感染的效應。該研究闡明了IL-17C及其受體IL-17RE在宿主粘膜免疫過程中功能與作用機制,,為感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該工作主要由博士生宋昕陽在錢友存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該課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委的經費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