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多年來致力于生物醫(yī)學轉化研究,,組織生物學專家與臨床醫(yī)生聯合攻關,、協同創(chuàng)新,,對影響人口健康的重大疾病進行深入研究,。錢友存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和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風濕病學硏究所沈南教授(兼健康所分子風濕病學研究組組長)領導的研究組利用仁濟醫(yī)院豐富的臨床資源,,以臨床發(fā)現的核心問題為出發(fā)點,,發(fā)揮各自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方面已有的優(yōu)勢,又取得重大突破,。6月3日,,國際頂尖雜志《自然·醫(yī)學》在線發(fā)表了錢友存研究組和沈南研究組共同研究成果:miR-23b抑制IL-17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
類風濕關節(jié)炎,、紅斑狼瘡,、多發(fā)性硬化癥等常見的風濕性性疾病,近年來在我國乃至全球的發(fā)病率逐年攀升,。在我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病率為3.6/1000,;系統性紅斑狼瘡為1/1000左右。此類疾病不論是器官特異性的,,還是系統性的,,都表現出炎癥性病理與組織器官損傷特征,目前缺乏非常有效且毒副作用小的特異性的干預治療手段來早期阻斷靶器官損傷進而改善病人的預后,。
炎癥因子在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損傷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病理情況下受累鞄器官對其作用產生效應及相應的調控分子機制尚不清楚,是目前該領域硏究的核心問題,。細胞因子白介素-17(IL-17)作為一種重要的炎癥介質被認為在多種自身免疫病的組織損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IL-17發(fā)揮作用的調控機制還不清楚,。健康所錢友存研究組近年來在闡明IL-17發(fā)揮功能的分子調控機制等研究中取得了顯著成果,。miRNA作為一種重要的基因表達調控分子,在人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沈南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在過去幾年中圍繞miRNA在以紅斑狼瘡為代表自身免疫病的發(fā)病過程中的作用及其臨床應用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硏究,,在囯際上率先闡明多個miRNA 在狼瘡關鍵致病通路中重要調控作用及其與重要靶器官受累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近期,,兩個課題組合作,博士生朱書和潘文通過分子,、細胞生物學,、小鼠疾病模型和臨床樣本分析等多種研究手段,通過高通量microRNA芯片篩選發(fā)現了miR-23b是自身免疫病病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紅斑狼瘡)和自身免疫病小鼠模型(CIA,、MRL/lpr,、EAE)的炎癥病理組織中共同下調的microRNA。并且發(fā)現IL-17可以通過下調miR-23b的表達來參與炎癥性自身免疫病的病理,。重要的是,,miR-23b對于多種自身免疫疾病模型的發(fā)病起到很好的預防及干預作用,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機制上,,miR-23b通過靶向炎癥性細胞因子IL-17、TNFa,、IL-1b的下游信號通路中的關鍵信號分子(TAB2,、TAB3、IKKa)來抑制自身免疫病的病理,。該項成果得到《自然醫(yī)學》雜志評審專家的高度推薦,,認為該工作首次闡述了非免疫細胞來源的miRNA參與免疫性疾病的機制,認為miR-23b可以成為治療自身免疫病的一個新靶點,,將有可能開發(fā)成為有效緩解甚至治愈病癥的新藥,。國際頂級綜述雜志《Nature Reviews of Immunology》正在撰文對該研究成果進行研究亮點點評。并且沈南硏究員已接受《Nature Reviews of Rheumatology 》及《Current Opinion of Rheumatology 》主編邀請撰寫特邀綜述介紹相關系列工作,。
這些研究課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委的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