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fā)表了上海市生殖醫(yī)學重點實驗室徐晨研究組的最新成果“Effects of
low dose estrogen therapy on the vaginal microbiomes of women with
atrophic
vaginitis”,,該研究揭示了陰道加德納菌(Gardnerella)和奇異菌(Atopobium)的過度生長與絕經后萎縮性陰道炎發(fā)病相關,,而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對于絕經后陰道健康狀態(tài)維持起到有益的作用,。該研究成果將為絕經后婦女制定保護措施預防萎縮性陰道炎奠定基礎,。
萎縮性陰道炎是由于女性外周雌激素水平降低繼發(fā)陰道上皮萎縮所導致的常見病。世界范圍內,,約有25%-50%絕經后女性受到萎縮性陰道炎的困擾,。女性陰道共生微生物有序地定植于黏膜上皮,構成生物膜樣的群落結構,,形成有效的生物屏障,,能夠防止外來病原菌的粘附和定植,限制各種條件致病菌的過度生長,對維持下生殖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這種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機體的健康狀況就會受到威脅。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當陰道微生態(tài)狀況出現(xiàn)失衡或者破壞時,,罹患細菌性陰道病、霉菌性陰道炎,、淋病等性傳播疾病以及HIV入侵的風險就會顯著增加,。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的陰道微生態(tài)研究多集中于育齡期女性,,關于絕經后婦女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加之以往的研究樣本規(guī)模小,故信息量極為有限,。
論文的第一作者沈健等采用了第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Illumina sequencing),,利用在線核糖體數(shù)據(jù)庫(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 RDP 2.5)的貝葉斯分類器(Na?ve Bayesian
Classifier)比對確認共生微生物組種系型(phylotype),再通過層次聚類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香農多樣性指數(shù)(Shannon diversity index)和均衡度(equitability)
分析等一系列現(xiàn)代分子微生態(tài)大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發(fā)現(xiàn)絕經后婦女陰道乳酸桿菌并未減少或消失,而是依然廣泛且密集地存在于陰道內,,構成了微生物群落的主要部分,,并影響微生物群落整體的結構和功能,發(fā)揮著保護性作用,。絕經后正常女性陰道微生物群落組成結構與萎縮性陰道炎患者差異顯著,。其中,加德納菌(Gardnerella)和奇異菌(Atopobium)與絕經后婦女生殖道萎縮癥狀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對于絕經后女性而言,,處于生物優(yōu)勢地位的乳酸桿菌在維持陰道健康方面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給予小劑量雌激素治療后,,乳酸桿菌顯著增加,,陰道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明顯降低,患者陰道群落的組成結構轉化接近正常婦女水平,。該研究工作揭示了萎縮性陰道炎的風險因素,,為陰道微生物組作為一個潛在的預防治療靶點奠定了基礎。
論文的通訊作者徐晨教授指出,,近年來隨著人類微生物組計劃不斷推進以及分子微生態(tài)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關系研究成果令人矚目。相比之下,,生殖道微生物的研究則很少,。近期,,徐晨教授研究組正在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yī)院的相關臨床科室密切合作,,重點研究男性生殖道微生物組與慢性前列腺炎的關系,、女性宮腔微生物組與臨床妊娠結局的關系及其機制,并探索新的診治措施,。
該研究得到了美國愛達荷大學生物系和生物信息學研究所的大力合作,。該項工作受到了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研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衛(wèi)生與計生委臨床重大項目等多項課題資助,。
論文在線地址: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4380